一、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网站:www.milab.wiki
      近年发表期刊论文:http://wiki.milab.wiki/display/sw/milab+publications
      北京大学分子影像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立足于“多模态分子医学影像创新技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功能成像,研究领域包括多模态分子成像创新技术、视觉系统功能成像,影像组学智能分析及可视化,及肿瘤精准诊疗一体化。基于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多模态分子医学成像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多学科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在多模态分子成像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医学转化的创新研究及应用。相关技术孵化出国内首台64排PET/CT、新一代全数字化PET/CT、小动物四模态成像系统,多模态视觉系统成像分析系统等高性能医学影像装备。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可参考实验室网站相关内容。实验室在研经费十分充足,拥有多种自研成像设备,包括近红外第一/第二窗口荧光/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系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光声成像系统等。具备完善的有机和无机材料合成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仪器中心,具有完备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依托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具备多种模式动物的构建、饲养和研究条件。实验室和国内外诸多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深度合作关系,采纳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理念,鼓励在读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科研氛围良好,实验室文化独特。
      MILab目前有两名全职PI。实验室负责人任秋实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生物与医学工程学会会士(AIBME Fellow),国际光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97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外专局与教育部“111引智计划”等多个项目,目前已发表论文300余篇,专利授权60多项。目前实验室拥有多名CO-PI,工程师3名,在站博士后3名,以及专职的财务与行政人员。
      2021年拟招收2名博士后,预计2021年10月入站

二、任职要求

  • 已获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三年),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 具备生物医学工程、高分子化学、材料学等学科背景,博士期间具备分子生物学、有机/无机材料等相关研究经历;
  • 具备扎实的,有较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人工智能方面的前沿问题并有较强的研究兴趣,能独立负责课题方向完成研究工作;
  • 发表过材料学、顶级/期刊论文者优先考虑,包括但不限于Adv Mater、Nat Mater、Nat Commun、Sci Adv、ACS Nano、Small、Nano Lett等;
  • 具备高分子化学物理学、纳米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科研经验者优先考虑;
  • 符合北京大学有关博士后管理规定:https://postdocs.pku.edu.cn/;或符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有关博士后管理规定:https://postdocs.bjmu.edu.cn/

三、工作职责

  • 开展诊疗一体化有机纳米探针的合成等相关实验;
  • 在合作导师的领导下,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并发表高水平论文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参与实验室管理,协助申报相关科研项目。

四、薪资待遇

  • 薪酬:全职博士后税前收入约为21万(基本年薪12万,各类保险、职业年金、公积金、房补等9.1万,以学校最新规定为准),以及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6万/年;博雅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为29万(基本年薪20万,各类保险、职业年金、公积金、房补等9.1万,以学校最新规定为准),以及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6万/年。此外,合作导师将为优秀博士后发放绩效津贴。
  • 福利:按照国家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管理规定享受职工相关工作和生活待遇,包括相关医疗、工会入会、体检等福利待遇。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北京大学博士后可办理子女入托入学、升学和出站落户北京等省市。
  • 在站岗位晋升:具有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且取得优秀科研工作业绩者,可按学校评审程序申请专职研究人员系列,特聘副研究员和特聘研究员岗位的薪酬福利待遇有较大幅度提升。正常在站三年后,北京大学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可申请由北京大学评定副研究员资格。
  • 出站职业发展:根据历年博士后出站就业统计,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职业发展机会包括但不限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高校终身教职或tenure track系列职位,或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岗位,国内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企业等。

五、申请材料

应聘者需要提交以下相关材料:

  • 个人简历和求职陈述信。
  • 代表性学术论文。
  • 拟从事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计划。
  • 两封推荐信。(可以暂不提供)

六、联系方式
有意者可将个人简历及相关科研成果发至:yanye.lu@pku.edu.cn

建议邮件标题:博士后-研究方向-姓名




  • 无标签
写评论...